教学大纲 |
发布时间: 2023-06-06 浏览次数: 520 |
船舶结构力学》课程教学大纲 一.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: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: 英文名称:Ship Structural Mechanics I 学时:总计64学时,其中理论授课64学时,实验(含上机)0学时 学分:4.0学分 面向对象: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:《理论力学》、《材料力学》、《船体结构》、《线性代数》 后续课程:《船舶结构强度》、《船舶结构设计方法》、《船舶结构力学II》 教材:《船舶结构力学》,陈铁云、陈伯真主编,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1991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: 1. 《杆及杆系的弯曲和稳定性》,陈铁云,陈伯真,北京科学教育编辑室,1961 2. 《船舶结构的理论与计算》,林砚田,国防工业出版社, 1989 3. 《材料力学》,S.铁摩辛柯,丁.盖尔, 科学出版社,1978 4. 《船舶结构力学手册》,徐秉汉译,国防工业出版社, 2002 5. 《弹性力学》,徐芝纶,人民教育出版社, 1979 6. 《Structural Mechanics》, V. Kiselev.,1982 7. 《薄壁结构力学》,陈伯真,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1996 二.教学目的和任务 《船舶结构力学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,它在《材料力学》的基础上,讲述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,船体结构强度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及船体结构(杆、杆系、平板等)的计算方法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具备船体结构(杆件、板)强度与稳定性问题的分析能力、计算能力,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,本课程理论严谨,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。 三.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通过授课、实验(《船舶结构与力学性能实验》)使学生掌握船体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;掌握船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的基本概念以及船体结构简单构件(杆、杆系、板)强度及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、思路;掌握力法、位移法、能量法求解杆、板及简单板架的弯曲问题及稳定性问题;了解船体结构强度分析基本问题及船体结构强度分析最新研究进展。 四.教学内容、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(2学时。含讲授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船舶结构力学的内容、任务与研究方法以及船舶结构力学的发 2、船体结构力学模型的简化 (二)基本要求 1、了解船舶结构力学的内容、任务与研究方法以及船舶结构力学的发展; 2、掌握船体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。 第二章 单跨梁的弯曲理论 (10学时。含讲授8学时,习题、总结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梁的弯曲微分方程及其解(初参数法);梁的支座及边界条件; 2、梁的弯曲要素计算(解析法、迭加法);梁的内力计算; 3、剪切对梁弯曲变形的影响;梁的复杂弯曲及弹性基础梁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:符号法则,边界条件,初参数法,迭加法画弯矩图,复杂弯曲梁及弹性基础梁的解题思路,辅助函数查表法。 2、了解剪切、轴力、弹性地基对梁弯曲的影响。 第三章 杆件扭转理论 (4学时。含讲授4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梁的弯曲微分方程及其解(初参数法);梁的支座及边界条件; 2、梁的弯曲要素计算(解析法、迭加法);梁的内力计算; 3、剪切对梁弯曲变形的影响;梁的复杂弯曲及弹性基础梁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杆件自由扭转 2、了解剪切、轴力、弹性地基的对梁弯曲的影响。 第四章 力法 (10学时。含讲授8学时,习题、总结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力法原理及三弯矩方程; 2、力法的应用(连续梁、简单刚架、板架)、弹性固定端和弹性支座的实际概念; 3、弹性支座上连续梁的计算(五弯矩方程); 4、一根交叉构件板架计算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力法原理及三弯矩方程; 2、掌握弹性支座上连续梁的计算、一根交叉构件板架计算; 3、基本掌握弹性固定端和弹性支座的实际概念; 4、了解多根交叉构件板架计算(自学)。 第五章 位移法 (4学时。含讲授4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位移法原理; 2、位移法在杆系中的应用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位移法原理; 2、掌握位移法在杆系中的应用; 3、了解弯矩分配法(自学); 第六章 能量法 (8学时。含讲授6学时,习题、总结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应变能与余能;杆件的应变能计算;虚功原理; 2、虚位移原理的应用;位能驻值原理的近似解法; 3、虚力原理的应用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位能驻值原理(李兹法)、应力能(卡氏定理)原理、最小功原理;掌握位移法在杆系中的应用; 2、理解能量法其他相关原理 2、了解应变能原理、单位位移法、余位能驻值原理、单位载荷法。 第七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(8学时。含讲授6学时,习题、总结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 板的筒形弯曲; 2、 刚性板的弯曲微分方程式;刚性板弯曲的解; 3、 刚性板的能量解法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理解矩形板的筒形弯曲,板条梁的概念; 2、了解单三角基数、双三角基数求解刚性板的弯曲问题;查表法求解板的弯曲问题; 3、掌握板的分类及刚性板、柔性板的计算(外加中面力柔性板、大挠度柔性板); 4、基本掌握板的能量解法。 第八章 杆与板的稳定性问题 (12学时。含讲授10学时,习题、总结2学时) (一)教学内容 1、单跨压杆的稳定性;多跨压杆的稳定性; 2、甲板板架的稳定性; 3、板的中性平衡微分方程式及其解;板稳定性的能量法; 4、板的后屈曲性能(自学)。 (二)基本要求 1、掌握单跨压杆的稳定性;多跨压杆的稳定性;简单甲板板架的稳定性; 2、理解掌握板的中性平衡微分方程及其解;板的稳定性能量解法; 3、了解板的后屈曲性能。 五.教学方法及手段 1、精讲多练,要保证习题、练习的数量和质量。每章进行知识总结,并安排习题讨论课。 2、注重基础,注重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培养、自学能力的培养。内容上对经典结构力学部分,要精讲,要注重基础,注重分析、计算能力培养,注意与材力学内容的相接,并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。 3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,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讲授方式的有机结合,增加学生对力学模型的直观性、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。 4、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、增强学生的工程理念,培养建模能力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安排课程大作业,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,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。 5、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(平时作业、期中考试(开卷)、考试(开卷+闭卷)),考试试卷库出题,流水判卷,做到教考分离。 六.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为考试。 成绩评定采用平时作业、期中考试、考试相结合方式。其中平时作业、出勤占20%;期中考试占20%;期末考试占60%。(重修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、出勤30%,考试70%) 七.其它说明 1、对于课时分配机动2学时;课程内容总复习2学时; 2、期中考试安排在前六章内容结束时课外时间进行,主要内容为前六章的重点内容,本次考试侧重的内容在期末考试中不作为考试重点。 (制定人:张延昌,刘昆 审定人:王自力) |